昌吉酒店家具订做
119昌吉酒店家具订做昌吉沙发海绵垫在哪里定做进行高级酒店家具定制的时候都需要注意什么酒店公寓家具定制,需要注意那些要素?大家有建议分享吗?需要定制酒店家具,不知道哪里有呢? 五星级酒店家具采购在哪里可以定做?经营酒店需要准备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一定会有酒...
查看全文全站搜索
设施与服务 重庆北碚西弘商务酒店拥有豪华单间、豪华标间、机麻单间、商务单间、浪漫圆床房等房型,房间装饰具有浓郁的巴渝风格,简洁明快,温馨舒适。
室内空气畅通,空间宽敞,设施齐全,光洁敞亮,电话、电视、免费网络设施完好,功能齐全。
酒店客房地板采用地毯或木地板铺设,典雅温馨,安逸舒适。
酒店客房内的床垫以及床上用品均由专业厂商特别定制,质地优良,使用舒心。
24小时空调、热水开放,卫生间的空气畅通、干爽清洁、水流充沛、用品洁净。
重庆北碚西弘商务酒店欢迎您的入住! 酒店特别提示:此酒店无电梯。
开业信息 酒店2012年08月开业,楼高3层,客房18间。
重庆恒景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于2014年09月23日成立。
法定代表人王斌,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家用家具、教学家具、教学设备、实验室家具及设备、图书馆家具、酒店家具;家具设计与安装;销售:五金配件、板材、建材(不含化危品)等。
诺贝斯玻璃(重庆)有限公司位于重庆风景秀丽的北碚嘉陵江畔,系北碚玻璃器皿厂与捷克GLASS-RUBS于2003年底合资组建,为北碚玻璃器皿厂当期运行载体;北碚玻璃器皿厂隶属于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
公司是一个年产高中档晶质玻璃器皿250万只及包装瓶3500万只的中型企业,占地面积4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00平方米。
注册商标:北碚牌(英文:bb)、波希米亚牌。
主营产品 主要产品为:中高档晶质玻璃器皿、玻璃包装瓶、玻璃手工艺术品、水晶制品及玻璃型材等。
制作工艺采用刻花、套色、烤花、喷涂、着色、堆花、堆金、描金等。
发展历史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何鹿蒿先生从日本东京岩城硝子厂(即:玻璃厂)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归来,在重庆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鹿蒿玻璃厂,生产人工吹制花瓶、糖缸、茶具、等。
于1910年产品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赛会分获金牌和一等奖,因而声誉大振,销路益加畅旺。
1938年,由李文彬、蒋相臣共同筹资并聘请上海实业玻璃厂姜惠周、陈东华等,召集了上海、大连一批技术人员和技工来到重庆抗日大后方,兴办了瑞华玻璃厂、中国玻璃厂。
主要产品有包装甁、化学仪器、日用器皿等,姜惠周、陈东华制造坩埚、金刚砂轮、水晶明料的成功,对重庆玻璃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8年,康绍桐在北碚黄桷镇开办了建国玻璃厂,采用白泡石熔化玻璃,人工吹制水杯、花甁、器皿产品等。
解放后,北碚建国玻璃厂由政府接收,改为公营北碚化学玻璃实验厂,1952年又改为地方国营北碚化学玻璃厂,1956年交由市工业局主管,更名为地方国营北碚玻璃厂。
1960年,上述几家玻璃厂先后并入地方国营北碚玻璃厂,更名为北碚玻璃厂;1965年9月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中,北碚玻璃厂实行专业化分工,北碚玻璃器皿厂正式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饱受沧桑,而浓缩为精工巧艺,质地精美,晶莹剔透,独具匠心的水晶玻璃产品驰名中外。
公司荣誉 1979年、1983年、1988年三次荣获国家质量产品银质奖,被轻工部授予全国出口创汇企业。
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同年荣获轻工部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展览会金奖。
出口产品包装荣获国际“亚洲之星”和“世界之星”的美称。
是国家外经部、轻工部定点生产玻璃器皿的出口基地。
1990年在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上荣获金奖;1994年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2000年在世界名酒名饮协会、中华名酒名饮澳门博览会上,玻璃系列产品荣获金奖;2001年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玻璃脸谱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展金奖。
荣获全国玻璃行业排头兵、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名牌产品等称号。
三次获重庆市工业50强企业。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流行于重庆市北碚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2009年9月28日,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入选第二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45,2019年12月,入选第一批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编号:Ⅰ-DKSZ-13。
历史渊源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人工吹制花瓶、印花、游花茶杯、搪瓷等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抗战爆发后,由大连、上海内迁到碚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以生产磨花玻璃器皿为主的高档玻璃器皿生产企业“重庆瑞华玻璃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玻璃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以建国玻璃社为主,由北碚行政管理处接收,将天生、万盛、胜利等多家民营玻璃厂进行公私合营,合并为地方国营北碚玻璃厂。
北碚玻璃器厂已成为当时中国日用玻璃行业有名的玻璃厂,技术在该行业领先,并取得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试制成功,且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1956年,北碚玻璃厂成立实验室,开始研制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并试制成功,成型工艺大师节贵卿师傅领导开发手工成型套色工艺,并培养了大批传人,套色玻璃刻花器皿比明料玻璃器皿增加了各种颜色。
2003年,北碚玻璃器皿厂与捷克一家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结合原有工艺技术应用于高档玻璃刻花制品,丰富、提高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使产品更加晶莹剔透。
工艺特征 北碚手工成型玻璃器皿、高档艺术包装瓶是以所用工艺不同来区分的。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技术形式可分为: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手工刻花工艺和刻磨精雕工艺,其主要是依靠玻璃成型时表面的各种颜色,在刻花又显出内部明料的折光,使产品显的更加光彩夺目、晶莹灿烂,增加了玻璃器皿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
只用手工成型工艺生产的玻璃制品是平光玻璃制品;如果经过刻花加工,就成为刻花玻璃制品;再经过精雕各种图案后即成为刻花精雕玻璃制品。
如果在玻璃制品成型时,在明料玻璃表面套上各种颜色的玻璃,生产出的玻璃制品就是套色玻璃制品。
工艺流程 1、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 (1)明料玻璃手工成型工艺 技术工人手工将熔化好的玻璃液从窑炉内取出,吹成所需形状的料泡,放入各种模具内吹成各种玻璃制品。
如果做酒杯还需要通过玻璃钳工热接上杯杆、杯盘,做把杯还需热接上把子才能完成制品。
小产品可以直接用吹简取出玻璃液,将其吹成料泡后进模成型,大产品还需先取料吹一小泡,待小泡定型后再从窑炉内取较多的玻璃液吹成各种形状的料泡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2)套色玻璃手工成型工艺套色玻璃生产要先同时熔化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液,颜色玻璃用坩埚窑熔制。
一个炉子可有两个以上的坩埚,就可同时熔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
先将颜色玻璃液从坩埚窑内取出,吹成料泡放入套皮铁碗,制成颜色套皮,对套皮进行保温。
再取出明玻璃液吹小泡,用小泡取出所需明玻璃液,在套皮铁碗内套上颜色玻璃套皮,黏合后取出进行烘烤,当两种玻璃熔合在一起后再对料泡进行初步造型,最后烘烤后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如果要吹制两种颜色,就要在吹套皮时,先后取两种颜色的玻璃液吹套皮。
2、手工刻花工艺 (1)刻磨大小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先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刻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的地方画上线条。
如果批量生产可刻版印刷。
再选用刻花所需要用的各类砂轮,在刻花机上用金钢刀修成所需的角度或圆弧面,再沿着所画的线条磨刻杠子或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等几何图形,刻好后进行抛光。
(2)刻线条 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贴上事先印好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线条图纸,再在刻花机上沿着图纸上的线用砂轮刻出细线,在玻璃制品上就出现了具有所刻几何图形的纹路。
3、刻磨精雕工艺 根据设计人员设计的各种花鸟、人物、动物等图案,用精雕的小型砂轮机配上各种磨头,在玻璃制品上离刻各种图案,要求操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雕塑基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突出了玻璃制品刻花和精雕工艺的特色,更加突出了手工工艺在玻璃制品上的再创造,通过手工刻花工艺,使用粗砂、细砂砂轮切削后抛光等工艺,展现出玻璃制品晶莹剔透、高雅华贵的品质。
精雕工艺的创新,使玻璃工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人物:谢文秀,女,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已去世。
郑业全,男,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79年、1983年,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先后两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国际影响 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48个国家,为国家大量创汇。
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人也多次将刻花玻璃器皿作为礼品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在内的多位外国贵宾,产品成为人民大会堂玻璃器皿专用产品。
社会活动 2012年4月,在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展出了由北碚玻璃器皿厂送展的刻花玻璃作品《皇冠大花瓶》。
该瓶高6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瓶口为橘黄色的皇冠状,通身巧妙利用玻璃的透光、折光、反光等特性,以雕刻的手法,让其呈现出珍珠、宝石、花朵等视觉效果,且各种形状、色彩、线条浑然一体,自然协调。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流行于重庆市北碚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2009年9月28日,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入选第二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45,2019年12月,入选第一批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编号:Ⅰ-DKSZ-13。
历史渊源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人工吹制花瓶、印花、游花茶杯、搪瓷等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抗战爆发后,由大连、上海内迁到碚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以生产磨花玻璃器皿为主的高档玻璃器皿生产企业“重庆瑞华玻璃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玻璃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以建国玻璃社为主,由北碚行政管理处接收,将天生、万盛、胜利等多家民营玻璃厂进行公私合营,合并为地方国营北碚玻璃厂。
北碚玻璃器厂已成为当时中国日用玻璃行业有名的玻璃厂,技术在该行业领先,并取得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试制成功,且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1956年,北碚玻璃厂成立实验室,开始研制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并试制成功,成型工艺大师节贵卿师傅领导开发手工成型套色工艺,并培养了大批传人,套色玻璃刻花器皿比明料玻璃器皿增加了各种颜色。
2003年,北碚玻璃器皿厂与捷克一家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结合原有工艺技术应用于高档玻璃刻花制品,丰富、提高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使产品更加晶莹剔透。
工艺特征 北碚手工成型玻璃器皿、高档艺术包装瓶是以所用工艺不同来区分的。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技术形式可分为: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手工刻花工艺和刻磨精雕工艺,其主要是依靠玻璃成型时表面的各种颜色,在刻花又显出内部明料的折光,使产品显的更加光彩夺目、晶莹灿烂,增加了玻璃器皿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
只用手工成型工艺生产的玻璃制品是平光玻璃制品;如果经过刻花加工,就成为刻花玻璃制品;再经过精雕各种图案后即成为刻花精雕玻璃制品。
如果在玻璃制品成型时,在明料玻璃表面套上各种颜色的玻璃,生产出的玻璃制品就是套色玻璃制品。
工艺流程 1、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 (1)明料玻璃手工成型工艺 技术工人手工将熔化好的玻璃液从窑炉内取出,吹成所需形状的料泡,放入各种模具内吹成各种玻璃制品。
如果做酒杯还需要通过玻璃钳工热接上杯杆、杯盘,做把杯还需热接上把子才能完成制品。
小产品可以直接用吹简取出玻璃液,将其吹成料泡后进模成型,大产品还需先取料吹一小泡,待小泡定型后再从窑炉内取较多的玻璃液吹成各种形状的料泡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2)套色玻璃手工成型工艺套色玻璃生产要先同时熔化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液,颜色玻璃用坩埚窑熔制。
一个炉子可有两个以上的坩埚,就可同时熔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
先将颜色玻璃液从坩埚窑内取出,吹成料泡放入套皮铁碗,制成颜色套皮,对套皮进行保温。
再取出明玻璃液吹小泡,用小泡取出所需明玻璃液,在套皮铁碗内套上颜色玻璃套皮,黏合后取出进行烘烤,当两种玻璃熔合在一起后再对料泡进行初步造型,最后烘烤后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如果要吹制两种颜色,就要在吹套皮时,先后取两种颜色的玻璃液吹套皮。
2、手工刻花工艺 (1)刻磨大小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先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刻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的地方画上线条。
如果批量生产可刻版印刷。
再选用刻花所需要用的各类砂轮,在刻花机上用金钢刀修成所需的角度或圆弧面,再沿着所画的线条磨刻杠子或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等几何图形,刻好后进行抛光。
(2)刻线条 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贴上事先印好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线条图纸,再在刻花机上沿着图纸上的线用砂轮刻出细线,在玻璃制品上就出现了具有所刻几何图形的纹路。
3、刻磨精雕工艺 根据设计人员设计的各种花鸟、人物、动物等图案,用精雕的小型砂轮机配上各种磨头,在玻璃制品上离刻各种图案,要求操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雕塑基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突出了玻璃制品刻花和精雕工艺的特色,更加突出了手工工艺在玻璃制品上的再创造,通过手工刻花工艺,使用粗砂、细砂砂轮切削后抛光等工艺,展现出玻璃制品晶莹剔透、高雅华贵的品质。
精雕工艺的创新,使玻璃工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人物:谢文秀,女,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已去世。
郑业全,男,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79年、1983年,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先后两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国际影响 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48个国家,为国家大量创汇。
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人也多次将刻花玻璃器皿作为礼品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在内的多位外国贵宾,产品成为人民大会堂玻璃器皿专用产品。
社会活动 2012年4月,在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展出了由北碚玻璃器皿厂送展的刻花玻璃作品《皇冠大花瓶》。
该瓶高6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瓶口为橘黄色的皇冠状,通身巧妙利用玻璃的透光、折光、反光等特性,以雕刻的手法,让其呈现出珍珠、宝石、花朵等视觉效果,且各种形状、色彩、线条浑然一体,自然协调。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流行于重庆市北碚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2009年9月28日,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入选第二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45,2019年12月,入选第一批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编号:Ⅰ-DKSZ-13。
历史渊源 北碚玻璃器皿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始人何鹿蒿从日本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并在北碚办起了第一座玻璃器皿厂,开始生产人工吹制花瓶、印花、游花茶杯、搪瓷等玻璃器皿,后又陆续在重庆各地办起了多家玻璃厂,使北碚玻璃器皿生产得以创建和发展。
抗战爆发后,由大连、上海内迁到碚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以生产磨花玻璃器皿为主的高档玻璃器皿生产企业“重庆瑞华玻璃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玻璃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以建国玻璃社为主,由北碚行政管理处接收,将天生、万盛、胜利等多家民营玻璃厂进行公私合营,合并为地方国营北碚玻璃厂。
北碚玻璃器厂已成为当时中国日用玻璃行业有名的玻璃厂,技术在该行业领先,并取得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试制成功,且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1956年,北碚玻璃厂成立实验室,开始研制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和颜色玻璃并试制成功,成型工艺大师节贵卿师傅领导开发手工成型套色工艺,并培养了大批传人,套色玻璃刻花器皿比明料玻璃器皿增加了各种颜色。
2003年,北碚玻璃器皿厂与捷克一家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结合原有工艺技术应用于高档玻璃刻花制品,丰富、提高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使产品更加晶莹剔透。
工艺特征 北碚手工成型玻璃器皿、高档艺术包装瓶是以所用工艺不同来区分的。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技术形式可分为: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手工刻花工艺和刻磨精雕工艺,其主要是依靠玻璃成型时表面的各种颜色,在刻花又显出内部明料的折光,使产品显的更加光彩夺目、晶莹灿烂,增加了玻璃器皿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
只用手工成型工艺生产的玻璃制品是平光玻璃制品;如果经过刻花加工,就成为刻花玻璃制品;再经过精雕各种图案后即成为刻花精雕玻璃制品。
如果在玻璃制品成型时,在明料玻璃表面套上各种颜色的玻璃,生产出的玻璃制品就是套色玻璃制品。
工艺流程 1、手工成型、手工套色成型工艺 (1)明料玻璃手工成型工艺 技术工人手工将熔化好的玻璃液从窑炉内取出,吹成所需形状的料泡,放入各种模具内吹成各种玻璃制品。
如果做酒杯还需要通过玻璃钳工热接上杯杆、杯盘,做把杯还需热接上把子才能完成制品。
小产品可以直接用吹简取出玻璃液,将其吹成料泡后进模成型,大产品还需先取料吹一小泡,待小泡定型后再从窑炉内取较多的玻璃液吹成各种形状的料泡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2)套色玻璃手工成型工艺套色玻璃生产要先同时熔化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液,颜色玻璃用坩埚窑熔制。
一个炉子可有两个以上的坩埚,就可同时熔好两种以上颜色的玻璃。
先将颜色玻璃液从坩埚窑内取出,吹成料泡放入套皮铁碗,制成颜色套皮,对套皮进行保温。
再取出明玻璃液吹小泡,用小泡取出所需明玻璃液,在套皮铁碗内套上颜色玻璃套皮,黏合后取出进行烘烤,当两种玻璃熔合在一起后再对料泡进行初步造型,最后烘烤后进模成型,完成玻璃制品。
如果要吹制两种颜色,就要在吹套皮时,先后取两种颜色的玻璃液吹套皮。
2、手工刻花工艺 (1)刻磨大小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先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刻杠子、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的地方画上线条。
如果批量生产可刻版印刷。
再选用刻花所需要用的各类砂轮,在刻花机上用金钢刀修成所需的角度或圆弧面,再沿着所画的线条磨刻杠子或弧线板面、瓜棱面、圆面等几何图形,刻好后进行抛光。
(2)刻线条 在玻璃制品上根据设计要求,贴上事先印好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线条图纸,再在刻花机上沿着图纸上的线用砂轮刻出细线,在玻璃制品上就出现了具有所刻几何图形的纹路。
3、刻磨精雕工艺 根据设计人员设计的各种花鸟、人物、动物等图案,用精雕的小型砂轮机配上各种磨头,在玻璃制品上离刻各种图案,要求操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雕塑基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突出了玻璃制品刻花和精雕工艺的特色,更加突出了手工工艺在玻璃制品上的再创造,通过手工刻花工艺,使用粗砂、细砂砂轮切削后抛光等工艺,展现出玻璃制品晶莹剔透、高雅华贵的品质。
精雕工艺的创新,使玻璃工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人物:谢文秀,女,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已去世。
郑业全,男,重庆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79年、1983年,套色玻璃刻花器皿先后两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国际影响 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48个国家,为国家大量创汇。
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人也多次将刻花玻璃器皿作为礼品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在内的多位外国贵宾,产品成为人民大会堂玻璃器皿专用产品。
社会活动 2012年4月,在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展出了由北碚玻璃器皿厂送展的刻花玻璃作品《皇冠大花瓶》。
该瓶高6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瓶口为橘黄色的皇冠状,通身巧妙利用玻璃的透光、折光、反光等特性,以雕刻的手法,让其呈现出珍珠、宝石、花朵等视觉效果,且各种形状、色彩、线条浑然一体,自然协调。